(通讯员:刘玮莹 王伟)10月30日下午,外语学院在文科楼119举办“课程与能力双向赋能”课程建设经验分享会。国家级一流课程“英语语法”负责人、本科生院副院长别尽秋教授以“‘课程·能力’双向赋能 教师发展生态构建”为题,围绕国家级一流课程申报与建设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考等问题进行交流。分享会由英语专业教研室主任王伟主持,“英语语法”国家级一流课程组全体成员及学院教师共计约40人参加学习交流。
别尽秋教授在报告中深入阐释了“课程与能力双向赋能”的核心理念与实践逻辑。她谈到高校外语课程建设应以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与推广六大要素为框架,依托“教师—学生—研究—评价—应用”五个纬度的教学生态,系统提升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与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形成课程建设与教师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别尽秋教授在课程创新实践方面提出以“英语语法+中国文化”融合为路径,设计以短视频为载体的教学项目,引导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英语阐释中文成语,增强语言学习的真实感与表达力,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与内容创造力。她进一步强调,课程成果应通过学术会议、论坛交流与自媒体平台等多渠道进行推广,实现从课堂实践到社会影响的有效转化,逐步构建具有示范意义的高水平课程体系。
学院院长陈明芳教授在补充发言中特别提到“英语语法”是一门基础课程,看似容易,可要把课程建设好并申报一流课程很难。课程组成员分工合作:别尽秋老师对课程进行整体策划,汪桂芬老师对课程申报文稿、课件进行把关,徐昕慧和钟倩老师研读教材钻研教法,陈明芳老师审查课程设计、教案和学生实践成果。课程组前期通过调研全国高校关于该课程的授课状况,观摩曾被评为精品课程、优质资源课程、金课的“英语语法”课程录像、线下课堂,在吸收这些课程长处的同时,深入学习该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深刻意识到让学生把课程理论学习和实际运用相结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学生课外一直坚持的A Bit of Chinese小组互动或独自完成的实践活动,成为了该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的课程建设相关论文、推文以及学生的一系列实践活动集锦也是该课程阶段性建设成果。陈明芳教授还从语言学理论演进与教学实践融合的角度谈到,鉴于语法研究存在不同流派,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多元理论体系,并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敢于融入独立见解,形成课程特色与创新点。
分享会内容翔实、视角前沿,为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与实践指引,也为学院持续推进教学改革、构建良性教学生态注入了新动力。
审核:陈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