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牛梦洁,吴纪璁,李琦)10月27日下午,英国理启蒙大学 (Richmond American University London) 荣誉教授、英国特许语言学家协会 (CIoL) 荣誉会员 (Hon FCIL)、世界汉语教学学会 (ISCLT)副会长和欧洲汉语教学协会(EACT)会长张新生教授应邀做客我校,在文科楼315报告厅作了题为《从“教汉语”到“通世界”:国际中文教育在欧洲的挑战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外语学院副院长邓军涛教授主持,学院近百名师生参加学习交流。
张新生教授以其三十余年深耕欧洲汉语教学的丰富经验,系统阐述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脉络与转型路径。他首先剖析了传统“教汉语”模式面临的挑战,指出“母语者优越感”可能成为教学实效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应向“通世界”的战略目标转型,致力于培养能够深度理解中国、有效连接中外的沟通者与协作者。
在历史回顾方面,张新生将新中国国际中文教育七十余年历程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生动解读了从以接收来自特定国家的留学生为起点,到改革开放后学科体系建立,再到本世纪初规模化发展,直至当前注重“质量”与“合作”的转型历程。通过对欧洲多语环境下中文教育现状的深入分析,他以英国“中文培优项目”、法国汉字门槛标准等具体案例,阐释了中文融入欧洲国民教育体系的机遇与挑战,强调了本土化、差异化与合作化发展的重要性。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变革,张新生特别强调了“学习者视角”的核心地位。他提出,国际中文教师应建立“大跨文化交际”教学观,教师不能只懂汉语和中国文化,还必须对学习者的母语、所在国的教育政策、社会文化乃至民众心理有深入的了解,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全球胜任力。他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语言教学更应注重“人心相通”,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与动机,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交流环节,学院张艳梅教授和众多师生一起参与互动。张艳梅首先感谢张新生教授的精彩讲学和对学院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学术指导,尤其是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古文字趣谈》英译”(23WKGB010)团队的支持和帮助。现场师生围绕汉字教学创新、文化翻译、区域国别研究等话题与张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师生受益良多。
讲座结束后,张新生教授和与会师生共同参观了在文科楼展出的“《古文字趣谈》英译成果展暨汉字文化青春实践联展”。本次讲座及系列学术活动由我校外语学院策划组织,充分展现了我校在国际中文教育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领域的积极探索,为推进我校外语学科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内涵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
审核:陈明芳 邓军涛
附:张新生教授简介
张新生教授现为英国理启蒙大学(Richmond American University London) 荣誉教授。英国特许语言学家协会 (CIoL) 荣誉会员 (Hon FCIL),世界汉语教学学会 (ISCLT) 副会长和欧洲汉语教学协会(EACT)会长,法国东方学院、中国同济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客座教授/高级研究员。曾任伦敦孔子学院首任外方院长、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SOAS) 语言中心主任、欧盟汉语能力标准项目(EBCL)负责人和英国汉语教学研究会(BCLTS)会长等职。在英从事汉语教学和教师培训工作三十多年,著有《英国成人教育史》并主编和参与编写了数种汉语外语教材,主编的《步步高中文》(Chinese in Steps)系列教材在2010年第五届孔子学院大会上获“优秀国际汉语教材奖”。